必一运动科技小院假期不停工智能蜂场助京郊蜂农年收入翻番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5-06 16:49

  必一运动“五一”假期,房山区蒲洼乡智能蜂场科技小院的3名北京农学院研一学生没回家。春暖花开,中华蜂进入忙碌的采蜜期,学生们忙活着挨家挨户调试智能蜂箱设备,帮助蜂农实时监测蜂群分蜂、采蜜和成熟蜜酿造等情况。自2020年起,农学院智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践带领学生进驻蒲洼乡,对当地蜂场开展信息化帮扶。如今,智能蜂箱已在当地蜂场建立起来,提高了养蜂效率和蜂蜜质量,蜂农收入较此前翻了一番。

  智能蜂场位于蒲洼乡蒲洼村的一片山坡上,每隔几米就能看到一个不到1立方米的蜂箱,四周还点缀着鲜花,幽幽香气弥漫,引得不少蜜蜂出巢采蜜。农学院研一学生张博穿戴着蜂帽、手套,正蹲在一个蜂箱前,一手伸进箱内调试设备,另一只手举着手机,还得时不时拍打裤脚,以防蜜蜂误钻进衣服里。“别看防护装备挺齐全,但还是免不了被蜇。最近一周,有同学被蜇了三个大包。”

  蒲洼乡中华蜂养殖历史悠久,生态环境适宜。但师生刚来时,蜂农大持着传统的养蜂方式,生产效率低下,收益并不好。徐践介绍,科技小院建成后,他带领学生依托计算机专业优势,将智慧技术与中华蜂养殖相结合必一运动,设计出了一套智能蜂箱程序。

  “在蜂箱上加装了传感器、控制主板等,实时监测温湿度、蜜蜂出入等数据。蜂农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挨个翻蜂箱,手机上一查就能掌握情况。”徐践介绍必一运动。他们还设计改良原有的产蜜方法,延长蜂蜜在蜂箱里酿造的时间,提升蜂蜜质量。

  可起初,习惯了传统养蜂方式的蜂农们并不买账,“到了季节不摇蜜,坏了怎么办?”蜂农们说,“不自己亲手翻翻箱,不放心。”面对顾虑和质疑,师生们在前期大量实验和走访的基础上,结合中华蜂的习性,推出了多箱体成熟蜜生产技术:在原有蜂箱上再加一层,增大储蜜空间。同时,将采蜜时间延长约3个月,使水蜜转化为成熟蜜。

  技术改进第一年,蒲洼乡蜂蜜的收购价就提升了近4倍。蜂农尝到了甜头,纷纷主动和师生学起新技术。“今天一大早,蜂农王叔叔就来小院敲门,让我去蜂场帮他调调设备。”张博笑着说,最近蜜蜂群势不断扩大,跑蜂现象时有发生,智能蜂箱可以有效监测分蜂情况,及时预警跑蜂等异常情况,守护蜂农的劳动成果必一运动。

  张博和其他两名研一学生还将在智能蜂场科技小院,与蜂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毕业。此前,农学院已经派驻了10余名研究生深入蒲洼乡,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,为蜂农提供面对面、手把手的技术帮扶。目前必一运动,蒲洼乡已在师生的帮助下,注册了“E窝蜂”品牌,实现了中华蜂养殖产业的规范化、数字化和标准化必一运动。